欧美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企业应当如何应对
2024年3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24/785号实施条例,明确表示已掌握足够证据、证明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补贴,致使涉案车型对欧盟的出口额在短期内大幅度上升。随后,欧盟委员会认定中国电动汽车获得了不正当补贴,对部分涉案车型加征关税。
2024年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对中国301调查四年期复审报告,并宣布将把对中国电动汽车的301关税从25%大幅提升至100%;再加上美国针对电动汽车征收2.5%基础关税,最终税率将达到102.5%。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影响
(一)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出口的影响
欧盟的反补贴措施会提高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与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产品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减少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产品数量和金额。中资比例较高的比亚迪、长城、蔚来、小鹏等中国自主头部企业将成为最主要的利益受损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将面临寻找替代市场的巨大压力。对于因反补贴措施而受阻的出口产品,企业通常只能寻求国内市场或者第三国市场消化,如果无法顺利打开新的市场,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链、供应链出现问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打击。
(二)对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影响
电动汽车供应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生产,中游是电动汽车制造,下游包括充电服务、后市场服务等,当前汽车企业都在寻求供应链一体化布局,形成规模效应。随着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及后续反补贴措施,面对可能丢失或关闭的出口市场,企业必须谋求多种发展模式,如缩减生产或海外投资建厂,势必会影响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产业及下游市场的协同发展,后者同样面临减产或产能转移的挑战。
(三)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伴随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措施会扰乱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如特斯拉和东风易捷特是我国对欧盟出口前两名的电动车企业,其中特斯拉为美国独资企业,东风易捷特的外资占比也达到了50%,其他大部分车企与外资也有密切关系。欧盟的反补贴措施可能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
国内企业应对如何应对
(一)与欧盟委员会开展谈判,检视补贴政策
商务部等部委可就中国各级政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供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性支持,与欧盟委员会展开谈判,对表双方各自对电动汽车行业提供的补贴,就调整乃至取消部分补贴进行磋商。对内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支持力度,鼓励电动汽车产业链开展分工创新,同步清理不当的产品购置补贴。
(二)充分利用程序中的评议机会
根据欧盟反补贴调查程序,作出反补贴调查初步裁决后,应诉企业可在15天内提交法律评议;作出最终裁决披露后,应诉企业可在10天内提交法律评议。建议涉案企业严格按照欧盟反补贴调查程序规定的时限,积极提交法律评议,并配合后续调查程序。如果初裁结论不利,涉案企业还可以通过价格承诺的方式换取免于征税。
(三)联合欧洲车企寻求最优解
欧盟要求反补贴措施应基于对包括国内产业、使用者和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进行整体评估。根据《反补贴条例》第31条“欧盟利益(Union interest)”,欧盟的车企、进口商、相关商会及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均可就反补贴措施是否符合欧盟利益提出意见。中国本土品牌在欧洲市场占比仅7.9%,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大部分由欧美汽车厂家的中国工厂生产,主要是特斯拉上海工厂,也包括欧盟厂家。而且如果中国的电动车产量减少,很可能导致向欧盟一二级供应商的采购相应减少;如果没有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动车,欧盟消费者的利益同样受损。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增长较快,也可以尝试团结来自欧盟内部的力量,利用“共同利益条款”,避免被终裁征收反补贴税。
(四)企业做好适当调整布局的计划
从中长期看,考虑到美欧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壁垒,中国企业可以在海外投资设厂,进一步升级海外供应链布局和规划。推动中国电动车整车、电池及关联核心供应环节加速在欧盟落地,在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布局电动汽车产业链。同时利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的有利经贸条件,引导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电动汽车市场,以部分替代欧洲市场。
目前,思为交互公司持续关注这方面动态,获取最新资讯政策。一方面,考虑到欧盟内部对此次反补贴调查意见差异较大,应积极争取德国、匈牙利等主要国家的支持,协同发力,最大限度降低反补贴力度。另一方面,中国是欧盟农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国,且有较大增长潜力;近期空客正在与中国航空公司谈判100架以上的空客订单,而法国正是推动对华电动汽车征税的主要国家。一旦欧盟征收反补贴税,中国可进行反制,特别是针对欧洲的农产品和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