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进,四川亮出“十四五”规划蓝图
2025年4月,在四川省经济的稳健增长背景下,“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配套政策相继落地,为全省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划定了清晰的路径。规划指出,四川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针,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争取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四川作为工业大省,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尽管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经济进展,但四川在环境保护领域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如高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碳排放控制等。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对四川生态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也是推动绿色转型的迫切动力之一。
为应对这些挑战,“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主要目标和任务,包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规划强调将继续推动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并设置具体的污染物减排指标,通过创新生态环保治理模式和投资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在具体实施层面,四川计划到2025年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首先是能源领域的绿色改革,四川将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争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以上,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稳步转型。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四川将在高污染行业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创立高端智能化绿色制造生产体系,以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
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成为规划的关键:
就工业来说,四川除了加大传统高污染行业的调整力度,还将在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扩展占比。在城市污染防治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成为目标,通过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响应机制等措施,消除城市经常性污染带来的环境压力。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系统性推进成为规划的一大亮点:
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四川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植被恢复面积并扩大生态经济板块的保护与发展范围,以提升粮食安全、水循环、城乡防洪、生态旅游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四川省的“十四五”规划以系统、全面、创新的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生态进步、经济振兴。总结来看,规划不仅为四川未来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和路径,让不同行业找到了“变绿、变强”的方法。同时,这一系列的规划与举措也为全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信心。四川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全国绿色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