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地质灾害高发背景下,多行业对边坡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依托北斗/GNSS、InSAR、地基雷达等多源传感与智能算法的新一代边坡监测系统,可实时感知微小形变,精准智能预警,显著提升了露天矿山、铁路、公路水库等领域的安全防护能力。本文结合政策解读、行业痛点分析,系统化阐述新型智能化边坡监测体系的架构、功能与行业化应用价值。
一、边坡安全监管新趋势:政策、痛点与数字智能化转型
当前行业在边坡安全管理方面面临哪些突出挑战?国家或行业对此有哪些相关政策或标准要求?
边坡失稳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基础设施安全与人民财产的重要威胁。随着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露天矿山、铁路、公路等边坡数量增长,极端天气频发也加大了风险。当前行业面临以下显著挑战:
– 人工巡检费时费力、易遗漏风险点,难以全天候覆盖大规模区域;
– 传统监测手段多孤立、数据碎片化,整体形变演化趋势识别难度大,灾害预警易迟滞、误报;
– 决策缺乏数据支撑,隐患排查、动态管理难以实现闭环;
– 多变气象、复杂地形下设备维护难度和成本居高不下。
为此,国家及行业陆续出台政策推动智能化、安全化监管。如《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系统建设及联网工作的通知》等,明确了对重点区域边坡智能监测、自动实时数据采集、远程预警、数据联网的具体要求。其中对边坡变形、深部位移、表面裂缝、雨量、应力、爆破振动等均要求高精度监控,并强调系统需具备自动分级预警、数据可交互和远程安全管控能力。(注引: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22年发布标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3年文件)
边坡安全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瓶颈?
– 传感设备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难,融合分析缺少统一平台和算法,造成信息孤岛;
– 极端气候与恶劣工况下,传感设备在线率、运行寿命、数据完整性刻不容忽视;
– 行业分散多样,定制化需求强,不同应用场景下监测要素、布点、响应机制需求差异大;
– 智能预警算法及分析模型缺乏动态学习与演化能力,难以适应灾害早期复杂特征的判别。

二、新一代智能化边坡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如何突破现有限制?
1)边坡安全监测系统整体架构有何创新?
依托导航北斗高精度定位、空-天-地多源融合、智能边缘计算与云平台联动的新一代边坡监测系统,突破传统点状孤立监测,实现“调查—设计—监测—防控”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系统架构包括:
– 感知层(前端):部署GNSS/北斗定位、InSAR遥感、地基雷达、测斜仪、裂缝计、渗压计、雨量计、高清视频等多类型高精度传感器,支持表—里—深全域多维探测;
– 网络层:基于4G/5G/LoRa/卫星等多制式无线通信,确保数据安全、广域、低时延快速回传,关键节点内嵌边缘智能终端,提升数据可用性与弹性;
– 平台层:云边协同边坡安全监测云平台,具备大数据融合、智能诊断、AI模型形变趋势识别、预警分级决策及三维可视化呈现功能,支持Web、移动端多端联动。
2)系统核心功能有哪些?如何适配不同应用行业?
– 多元立体感知:对于露天矿山大范围高边坡,系统支持卫星InSAR“空中+空间”宏观变形监控、GNSS/地基雷达“地面”高频动态位移测量、深部测斜“深层”形变判读,形成宏微结合、点面兼顾的多维数据链;
公路、铁路、水库等可灵活布设裂缝、倾角、雨量、渗压等传感器,重点关注表层滑移、降水致灾、水体渗流等特殊风险。
– 实时智能预警:利用AI和大数据动态模型,对比历史工况与传感数据异常自动识别边坡失稳征兆,支持自定义多级红橙黄蓝阈值,自动推送风险告警,实现分钟级响应。
– 三维可视化与联动:提供三维地形与实时监测大屏,集成WebGIS/BIM能力,调度视频、气象、监测等多源可视化信息,便于管理者直观研判,联动应急广播、智能情报板、警示灯和无人机巡查等自动响应。
– 智能运维与远程管理:平台支持设备远程状态诊断、阈值智能配置、定制化报表自动生成,极大简化人力维护。
– 开放接口与标准合规:平台预留多源数据API,支持与政企大屏、城市安全大脑、矿山/水库/交通物联网平台无缝集成;遵循行业标准(如GB/T18314、工业物联网通信协议等),保障工程合规。
3)解决方案在极端工况和多样场景下的适应性如何?
– 采用太阳能+高效电池机柜,实现无外电区域独立供电,确保持续工作;
– 传感与通信设备具备宽温、防水、防雷隔振抗盐雾设计,适应高原、高寒、强降雨等极端环境;
– 通过模块化软硬件,针对不同监测要素灵活扩展,满足露天矿深部动载、公路高边坡降雨触发、铁路运营高频巡检等细分需求。
三、智能边坡监测系统的行业价值与应用案例展望
1)此类系统能为目标行业带来什么价值提升?
– 显著提升边坡诱发灾害的早期识别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与损失,助力安全生产。
– 数据全过程留痕,为应急响应、灾后责任追溯与修复方案提供量化依据;
– 人员高危作业大幅减少,数字化巡检提升效率、助推提质增效与精益管理。
– 支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延长运营寿命,节约后期养护成本。
2)是否有行业典型应用案例佐证?
在山东某高速公路高边坡项目中,自动化监测系统布设GNSS、倾角计、无线裂缝计、雨量计等,协同无人机实时巡视,对1380米、60米高多级边坡实现全天候立体动态监控,300天内实现多次雨季预警和及时维修,避免了滑坡事故,有效保障施工和道路安全。
在内蒙古某露天煤矿,边坡多源实时监测系统通过InSAR+地基雷达+深部测斜组合,年均避免两起因降雨和爆破诱发的大规模失稳事件,系统与企业安全生产端无缝联动,数据及时上传主管部门,极大提升了合规监管效率。
3)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 伴随IoT、AI+大数据等持续进步,边坡监测将朝向全自动化、智能联控、区域协同和长周期健康管理转型。云数据融合及省部级联网将成为新常态;
– 设备小型化与低功耗自维护将进一步解放人力;AI模型将支持结构性风险智能评估与自学习,不断提升预警准确率。
北斗/GNSS/InSAR等多技术协同的智能边坡监测系统,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工具。不仅满足政策与行业高标准需求,更以实时感知、全域立体、智能预警、一体化决策支持,驱动矿业、交通、水利等行业安全水平新跃迁,为人民生命财产护航。
智能边坡监测预警系统
导航在高精度定位和时空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为露天矿山、道路、水库等区域边坡安全监测提供”调查-设计-监测-防控”全链条解决方案。系统综合利用北斗卫星定位、InSAR干涉雷达、GNSS接收机、全方位地基合成孔径雷达、裂缝计、倾角计等多种传感监测技术,建立覆盖”空-天-地-深”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实时感知边坡体的形变、位移等异常状态,并通过智能分析算法自动识别边坡失稳预兆,提前预警地质灾害风险,确保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安全。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