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攀枝花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从“一煤独大”的西区零碳园区建设,到光伏技术赋能的乡村零碳实践,攀枝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优化和创新技术应用,探索高耗能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立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攀枝花样本”。
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与增长各项工作。
目标规划
- 到 2027 年,非化石能源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超过 33%。
- 至 2030 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营业收入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将达到 35%以上。
- 预计到 2035 年,碳排放强度将持续降低,绿色低碳且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将基本构建完成。
零碳实践探索
9 月,攀枝花市盐边县昔格达村秋意正浓,硕果累累。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一座彩虹廊桥横跨花海。此廊桥并非普通建筑,其安装了 150 余块透光率达 40%的彩色发电玻璃,装机功率超过 30kW。昔格达村也是“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村镇之一。
追逐“零碳”目标的并非只有昔格达村。近期,2025 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公布,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等 4 家园区入选首批试点。在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展示着园区安全、排放、环保等各项数据,实现对园区安全与环境状况的全方位监控与精细化管理。
攀枝花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区与工矿区相互交错,工业占比大,但这座城市始终怀揣“零碳”梦想。按照规划,到 2035 年,全市碳排放强度将持续降低,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将基本建成。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攀枝花正积极探索“零碳”发展路径。

路径一:破除“一煤独大”,从资源型老区迈向零碳园区
攀枝花市西区作为早期开发建设的煤炭、电力供应基地,10 余年前产业结构“一煤独大”。数据显示,当时该区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及相关产业占比高达 78%,企业平均产业链长度不足 3 个环节,产品附加值极低,资源型、粗放型特征显著。
为实现转型,当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关、停、并、转、迁”等举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13 家,关闭污染企业 133 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 109 个。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关键。攀枝花市西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钒钛钢铁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三圈九链”,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使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冶金渣及工业废弃料等通过 5 条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再生。
当地还明确提出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蓝海”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截至目前,该区成功引进中农绿电 40 条化成箔生产线、望伦 10 万吨新能源石墨材料、2 万吨五氧化二钒、6 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等一批重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也在此落地,其绿氢设计产能达每年 12000 吨。
目前,攀枝花市西区转型成效初显。2024 年综合能耗约为 16.5 万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比由 74%下降至 67%。近三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持续下降,2024 年园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24.8%。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纳入 2025 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后,计划通过 3 年左右建设期打造成为零碳工业园区。
路径二:光伏技术引领,零碳村绘就乡村绿色画卷
在城市之外,攀枝花农村地区正兴起“绿色旋风”,涌现出盐边县昔格达村、米易县龙华村、仁和区混撒拉村等一批“零碳”村庄。“零碳”并非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减排和抵消措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
混撒拉村从省级贫困村成功蝶变为“亿元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得益于金沙江干热河谷优越的自然条件,混撒拉村年均日照时长超过 2700 小时,是发展光伏产业的理想之地。
记者走进村民彭国翠家,看到屋顶和晒场上方整齐排列着 54 千瓦的光伏板。她算了一笔经济账:“光伏板每天发电 200 多度,卖给电网每月收入约 2000 元,自家一年电费才 1000 多元,每年净收入超过 2 万元。”
混撒拉村的“光伏”应用不仅局限于屋顶。占地 400 平方米的“归园田居”和 1000 平方米的光伏活力广场,2024 年光伏售电收入达 58 万元,减少碳排放量 2750 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村里还有光伏路灯、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等设施。
“零碳”也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方式。在混撒拉村芒果产业园内,通过绿色防控监测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和农药用量。该村种植晚熟芒果 2 万余亩,年产量 2 万余吨,年产值近亿元。
昔格达村则利用零碳能源赋能零碳陆基循环清洁渔业,通过绿电驱动水体实时循环,与生态湿地相结合,实现高效高产零排放。同时,绿电驱动的零碳全受控高科技立体植物工厂,可对光线、水分、温度等农作物生长要素进行全过程控制。
攀枝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补短和绿色循环化改造,探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水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发展,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落实覆盖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