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矿山安全生产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井下/露天矿作业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安全管理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智慧矿山一体化管控平台作为新一代数字化解决方案,正成为破解安全与效率双重挑战的关键抓手。本文将围绕矿业企业在安全管理、生产效率、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痛点,系统性探讨智慧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所在。
一、当前矿山行业面临的五大核心痛点
1. 安全风险高:人工作业环境不稳定,事故预防能力弱
井下开采作业中存在大量高危场景如瓦斯突出、突水涌泥、顶板垮塌等,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的方式难以精准识别潜在隐患。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因未及时发现重大隐患导致的安全事故占比超过40%。特别是中小型矿山在人员定位、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投入较少,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2. 生产效率低:各子系统独立运行,协同管理效率差
传统矿山在“采、掘、机、运、通”五大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多数靠人工经验协调。例如,在某大型铜矿调研中发现,因调度不精准造成运输空载率达32%,严重影响设备OEE(综合设备效率)。此外,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生产数据无法形成联动反馈闭环。
3. 设备管理粗放:故障后维修成本高昂,运维效率低下
核心设备如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皮带等往往采用定期检修方式,缺乏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机制。以某国有煤矿为例,因设备非计划停机引发的年度损失占企业净利润的15%以上。这反映出当前设备管理模式滞后于现代化生产需求。
4. 能耗与环保压力大:绿色矿山发展要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矿山建设指南》明确提出,矿山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三五”末下降18%。然而,部分矿山缺乏精细化能耗监控系统,水、电、油、气等关键资源消耗数据采集不完整,难以支撑节能减排策略制定。同时,粉尘排放、废水处理等指标监测不到位,容易导致环保合规问题。
5. 数据孤岛严重:多源数据割裂,难以支撑科学决策
多数矿山已部署SCADA、DCS、PLC等多个工业自动化子系统,但彼此之间数据格式各异、接口封闭,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企业决策层难以获取全局视图下的运营数据,影响战略规划和应急响应速度。

二、智慧矿山的核心功能解析
1. 构建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提高风险辨识能力
智慧矿山通过整合三维地质建模、钻孔数据、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构建高精度地质模型,实现对采区岩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隐伏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动态掌握。例如,山东某铁矿运用捷瑞数字提供的智能探测系统,成功预测了断层带位置,提前规避塌方风险,降低事故率30%以上。
2. 搭建智能采掘MES平台,优化作业流程
依托5G网络和边缘计算能力,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从计划排产到现场执行的闭环管理。通过无人驾驶矿卡与自动化装卸设备联动,缩短物料流转周期,减少人为干预。据统计,采用该系统的某露天煤矿年产能提高12%,人员配置减少20%。
3. 推动设备全生命周期EAM/PdM体系建设
结合IIoT传感器、AI故障诊断算法,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设备健康评估平台。实现对关键部件磨损、温度异常、振动频谱变化等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控。以某煤炭集团为例,其部署预测性维护系统后,设备平均寿命延长15%,维修成本同比下降25%。
4. 建立能耗与环保在线监测体系(EMS)
采用智能电表、无线水质传感器等物联网终端,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行分项监测,支持能耗定额管理和碳排放核算。某铅锌矿区引入能耗优化控制系统后,用电总量年均下降8.5%,污水排放达标率提升至99%。
5. 构建数字孪生可视化指挥中心,打破信息壁垒
通过三维BIM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实时数据渲染引擎,打造集地表环境、井下作业面、设备运行状态于一体的全景式数字孪生平台。管理者通过一张图即可掌握全场态势,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在一次突发涌水事故中,某金矿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完成风险评估、避险路线规划和资源调配仅用时47分钟,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三、智慧矿山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趋势展望
应用价值凸显,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智慧矿山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国已有近200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投入使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42.7%。同时,企业人均工效平均提升20%,单位能耗下降约12%。
面向未来,推动矿山向无人化、绿色化方向演进
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融合,未来的智慧矿山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应用:
• 无人化矿山:借助无人矿卡、远程遥控掘进机和机器人巡检系统,实现井下关键工艺段少人甚至无人值守;
• 低碳化转型:发展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构建可再生能源供电网络,实现碳中和目标;
• 智能化监管:依托国家层面统一的矿山安全监管平台,实现跨区域、全天候的远程监察能力。
综上所述,智慧矿山建设正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不仅为企业带来管理升级与效益增长,更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发挥深远影响。未来,谁率先掌握智慧矿山核心技术,谁就将赢得新一轮矿业变革的战略先机。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