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矿山安全生产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安全风险高、生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等问题,矿山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推动矿山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迈进。而智慧矿山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破解矿山安全难题、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钥匙”。
当前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
安全风险高,事故频发隐患大
矿井作业环境复杂,瓦斯、水害、火灾、顶板垮塌等事故风险始终存在。尤其是井下作业缺乏精准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机制,安全监测系统常存在盲区,极易造成重大伤亡。
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矿山各环节协调不畅,人工调度为主,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资源利用不合理,频繁出现“空转”、重复运输等“跑冒滴漏”现象。
设备运维粗放,故障停机代价高昂
多数矿山仍沿用“事后维修”或“定期检修”,缺乏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测性维护手段,设备突发故障造成非计划停机,直接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数据孤岛严重,信息沟通不畅
矿山系统众多(如监控、调度、安全、能源),彼此独立运行,缺乏统一平台整合,使得决策支持缺失全局性视图。
政策加码,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矿山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动高风险岗位由智能装备替代——这为智慧矿山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与目标指引。

智慧矿山解决方案破题解困的方法
构建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打通信息壁垒
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智慧矿山管控平台,正是为化解“信息孤岛”而设计的一站式平台。该平台通过集成矿山地质保障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安全监测系统等六大模块,实现矿山“采、掘、机、运、通”全流程数据汇聚,形成“一张图”综合管控视图。
实际案例:捷瑞某合作矿企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井下各子系统的互联互通,故障响应时间缩短50%,生产调度效率提升20%。
智能预警与灾害监测系统保驾护航
在安全管理层面,平台融合视频智能分析、人员精准定位、多参数环境感知等技术,构建起“实时监测—智能研判—多级预警”的安全防护体系。例如,针对瓦斯积聚、涌水风险、边坡滑移等情况,系统可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状态建立AI预测模型,提前发出红色预警。
权威支持:《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强调,企业要严格落实隐患排查和重大灾害超前治理,智慧矿山系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数字孪生+5G赋能设备预测性维护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EAM/PdM)基于大数据和AI算法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预测性维护”。结合边缘计算和数字孪生,系统可在设备“亚健康”时期发现苗头,主动提醒运维人员开展维修。
技术应用举例:通过井下5G网络实现设备数据高速回传,配合数字孪生平台进行高保真模拟,显著提高故障诊断成功率及维修响应速度。
绿色节能与环保监测并举,助力双碳目标
能源与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主通风机、压风机、供水泵等设施能耗数据,并进行分项统计分析。结合能耗基线模型,系统推荐节能调度模式,实现“削峰填谷”式用电。同时,对粉尘、废水、噪音等污染因子进行全时域监控,辅助企业管理合法合规。
未来趋势:绿色矿山作为国家政策导向,将在十四五后期形成标准体系。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矿山企业可更好融入国家碳达峰行动路线。
无人驾驶+智能调度,释放人力资源
露天矿广泛部署的无人驾驶矿卡系统,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5G低延时控制,已基本实现全天候、多车型的协同作业。而在调度系统中加入AI智能算法后,可根据订单动态、天气条件、路况等因素实时修正路径与任务队列,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国家目标: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超30%,这意味着智慧运输将成为智能矿山标配。
智慧矿山应用的价值与前景
全面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人退机进”的转变,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暴露于高风险区域的时间,大幅降低事故概率和伤害概率,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计划
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生产执行决策机制,实现对人员调配、物资分配和工序衔接的智能匹配,显著提升产能利用率和运营效益。
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开采
智慧平台可精确测算能耗分布,指导企业合理规划用电高峰时段,降低整体能耗成本;并通过环境监测闭环管理机制,提升矿企在绿色矿山评级中的评分。
增强监管透明度与响应能力
可视化监管和智能预警体系为企业与监管部门共建“风险共防、资源共享、联动作战”的协同监管体系,强化安全执行力和响应速度。
推动产业升级与人才转型
随着矿山智能化建设提速,行业对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倒逼矿企在员工技能重塑与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为行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