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然而,安全事故频发、运维成本高昂、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需加快矿山智能化建设步伐,推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智慧矿山一体化管控平台正是应运而生的解决方案,它基于大数据、AI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矿山企业提供覆盖“采、掘、机、运、通”全链条的智能管理体系,是实现矿山本质安全与高效生产的必由之路。
直面三大痛点,智慧矿山为何势在必行?
安全监控存在盲区,事故应急滞后,本质安全水平难以提升?
在井工矿领域,瓦斯突出、水害、火灾与顶板垮塌等灾害频发;露天矿则面临边坡滑移、爆破飞石等风险。传统人工巡查和报警装置往往受限于通信延迟、监测覆盖不全,难以做到提前预警和动态响应。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初期,因信息滞后导致决策失误,极易扩大事故影响范围。
设备运维依赖计划检修或事后维修,非计划停机损失巨大?
主扇、矿卡、提升系统等核心设备是保障生产运行的“动脉”。然而,目前大部分矿山仍采用定期检查或故障后维修的传统方式,缺乏状态感知与寿命预测能力,易造成设备过度维修或突发性故障。数据显示,非计划停机一天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百万元级。
数据孤岛严重,管理决策缺乏全局支持,难以实现精益化治理?
各类子系统(如SCADA、MES、安全监测系统)独立运行,信息割裂,管理层无法全面掌握设备健康状态、能耗情况与环保指标。尤其在应对重污染天气限产、双控考核等合规挑战时,数据不完整直接影响监管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解决之道:国家政策推动智慧矿山加速落地
为破解上述难题,《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至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要达到60%以上,2030年前实现数据深度共享与本质安全防控。此外,《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也要求重点推进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重大灾害智能预警系统部署。这些强有力的顶层设计,表明智慧矿山不仅是技术升级方向,更是国家战略导向。

聚焦四大场景,打造矿山“大脑+神经网络”
场景一:事前预警——构建本质安全防线
面对井下/露天矿复杂的安全风险,智慧矿山如何实现“事前预警”?
功能解析:
智慧矿山的安全一体化平台融合了人员精确定位(UWB)、视频智能分析(AI违章识别)、地质灾害监测(微震/瓦斯/水害预警)、结构健康监测(边坡雷达、光纤光栅)等多维度传感技术。其中,AI视频分析模型可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越界进入禁区、皮带跑偏等多种违规行为,实时触发报警;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灾害发生概率,并通过声光警报或短信推送给一线人员。
价值输出:
以某大型国有矿区为例,在部署智慧安全管控系统后,违规行为响应时间从平均15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2%,显著降低了事故率,实现了从“人盯人防”向“智控技防”的跨越。
场景二:协同优化——打通生产运行“任督二脉”
如何通过MES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采掘机运通”五环衔接?
功能解析:
智慧矿山采用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调度引擎的组合拳策略。MES系统打通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等设备的控制单元,实现综采面的自主协同作业。调度中心则融合无人驾驶矿卡、提升绞车、通风系统等多个环节的数据,基于强化学习算法与交通流量仿真模型进行任务规划与路径优化,确保生产节拍与物流调度高效匹配。
价值输出:
在某黑金矿试点项目中,引入无人驾驶与统一调度后,单车效率提升30%,调度指令下发效率提高至秒级响应,设备OEE(设备综合效率)提升超过15%。此外,由于车辆协同路径优化,燃油消耗同比下降12%。
场景三:降本增效——让每一台设备“知心话、少出错”
预测性维护(PdM)如何帮助矿山降低运维成本?
功能解析:
预测性维护平台基于工业物联网采集的振动、电流、温度等实时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设备健康画像。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故障诊断与根因分析、寿命预测与更换提醒、维修建议生成。此外,还集成了EAM资产管理模块,实现从设备台账、维修计划到备件库存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价值输出:
据统计,在某有色金属矿实施该套PdM系统后,关键旋转设备故障发生频率下降了40%,计划外维修成本减少了35%,整体验收周期缩短60%。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前预判潜在问题,避免了两次大型非计划停机事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场景四:一图统揽——数字孪生开启矿山全景视界
数字孪生与EMS如何助力矿山“一张图”管理?
功能解析:
通过3D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矿山全貌数字孪生体,并叠加各类在线监测数据(人员定位、设备运行、能耗分布、水质排放),形成集可视化监控、能耗监控(EMS)、环保监管于一体的一站式管控平台。管理者可在大屏上实现跨厂区、跨工序的实时数据展示与异常预警。
价值输出:
某央企矿业集团打造的“数字孪生矿山”项目,已实现矿井通风网络可视化、应急逃生路径推演仿真,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数字沙盘”。项目上线后,环保合规达标率提升至98%,能源利用效率提高8%,同时提升了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形象,助力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

应用价值与未来展望
总结价值
智慧矿山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安全预警 → 协同调度 → 预测维护 → 数字孪生”四大模块,实现了
– 生产更安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事故率显著下降;
– 运营更高效:设备利用率与产能同步提升,综合成本持续优化;
– 管理更精细:打破数据孤岛,形成全局决策支撑能力;
– 发展更绿色:构建低碳环保与资源循环新模式。
技术演进方向
随着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智慧矿山将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1. AI深度应用:通过大模型赋能调度、诊断、决策等环节,实现更精准的预测与控制;
2. 无人矿山落地:矿区全面实现“少人化”“无人化”,远程操作与自主运行深度融合;
3. 生态协同创新:围绕“采选冶加工一体化”,构建智慧矿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协同。
政策加持,红利释放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预计到2027年,全国超70%以上的重点矿山将完成智能化改造。届时,智慧矿山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为产业资本注入新动能。
矿山智能化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战场。唯有以数智技术为核心抓手,持续推动安全、效率、绿色多维度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矿山之路。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