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一直是国家安全监管的重点领域。思为交互科技针对民爆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多、管理效率低、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推出了智慧民爆信息化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对民爆物品从生产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确保爆破作业的安全、高效与合规。
当前政策导向与监管挑战
国家对民爆行业的政策要求是什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加快推进民用爆炸物品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到2027年,民爆行业将实现以下几大目标:一是广泛应用无人化生产线,尤其是在高风险生产环节彻底减少人工干预;二是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3-5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三是优化产品结构,推广现场混装炸药和电子雷管的比例;四是推动老旧设备更新换代与智能制造能力提升。
这些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民爆行业“安全第一、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也促使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构建信息化监管体系来支撑行业升级。
企业在日常监管中面临哪些典型难题?
民爆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普遍面临以下挑战:
物资流向难控:从生产到使用,民爆物品的流动链条长且复杂,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做到精准追溯;
存储环节存在隐患:仓库温湿度异常、非法入侵等问题频发,易引发事故;
运输过程监管缺失:车辆偏离路线、超速行驶等情况缺乏实时监控手段;
人员行为监管不力:部分员工未按规范操作,存在违规发放、擅自转移等风险;
数据孤岛阻碍协同监管:各部门业务系统孤立运行,导致信息割裂,影响监管效率。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设一个覆盖物资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监管平台。

智慧民爆系统的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
思为交互开发的智慧民爆解决方案,围绕“人、物、车、场、流程”五大要素展开一体化协同监管:
应用RFID技术实现最小单位精确赋码
通过在每件民爆物品上粘贴RFID标签,实现生产、存储、运输及使用的全程标识跟踪。例如,在成品入库阶段,RFID读写器自动采集并上传数据至云端数据库,管理人员可实时查询任意民爆品的流转信息。
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强化库房安全
该系统集成了环境监测、烟火识别、智能门禁等功能模块。当库房温湿度超标或探测到火源时,系统将立即报警并启动应急机制;同时,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出入人员的行为,防止非法作业。
GPS/北斗+视频通讯实现运输可视化管控
在每一辆运输车上配备北斗定位终端和音视频通话装置,实现运输轨迹实时查看、异常事件及时响应。例如,若车辆未按规定时间段进入指定区域,则系统自动判定为违规运输并推送告警信息给监管部门。
爆破现场部署电子围栏和人脸识别双重防护
结合电子围栏划定作业边界,对人员活动区域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人脸识别确认作业人员资质,并与历史操作行为关联分析,判断是否有违规倾向。
实时预警与可视化指挥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采用AI算法对各子系统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融合分析,建立分级预警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同时,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呈现爆破现场三维态势图,辅助决策人员高效指挥。
方案在哪些具体场景中应用?
场景一:爆破项目立项阶段
由技术负责人提前一天通过移动端填报任务基本信息(如作业地点、时间、材料清单等),同步提交公安和企业管理平台,经在线审批后方可领取物资。
场景二:物资发放现场管理
仓库管理员借助人脸识别功能验证领用人身份,同时调取库内摄像头监控画面监督整个装货过程,确保无漏发、串发隐患。
场景三:运输途中的实时监控
运输人员通过车载设备上传GPS数据并与预设路线对比,一旦发现偏航现象系统立刻报警;驾驶室内安装的摄像头也可监控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
场景四:施工现场的清点与返还
技术人员在作业结束后逐一扫描剩余物资上的RFID标签录入系统,并将清点结果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存档备案。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核心价值
闭环监管如何推动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数字化监管不仅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还显著增强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构建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可追溯”的立体化安防网络,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因人为失误或设备故障引起的爆炸事故。据某国内头部炸药生产企业应用反馈显示,在部署智慧民爆系统后,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48.7%。
增强合规管理水平
平台提供完整的数字日志体系,涵盖每个环节的人员签名、时间节点、操作动作等内容,为监管机构审查提供详实依据。此外,系统还会定期自动生成各类合规报表供企业管理层分析。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借助远程监控、自动化报警、智能巡检等技术手段,企业大幅减少了人工巡场、值守及纸质文档归档等工作量,从而节省人力开支。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以“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为核心的技术集成平台建设,不仅满足了工信部对2027年智能制造三级以上的目标要求,也为未来打造国家级智能化示范工厂奠定基础。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