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业标准化的崭新蓝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发布了《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标志着我国在工业和信息化标准领域的全面发力。这一重要文件旨在推动各地以及相关行业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突破,确保我国工业领域的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
强化标准化顶层设计
2025年的工业标准化工作重点之一是强化重点领域的标准化顶层设计,以确保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及时满足行业与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文件中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将持续完善新兴产业的标准体系,并为未来产业布局标准研究提供指导方针。
设定目标与任务
工信部计划在2025年制定超过1800项行业标准,并组建至少5个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
这将涉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慧家庭等,努力实现行业的高标准化水平。这些标准的落实将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且高效发展。
强制性标准和国际标准协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工信部计划出台超过100项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是对国家各项政策和行业技术规范的具体化,是维持行业安全及其健康发展的基石。此外,工信部将支持超过100项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标准制定,力争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8%。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也为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新兴产业标准的前瞻性部署
《要点》提出了对于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化的前瞻性布局:
例如,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的标准研究已经纳入计划。与此同时,对先进金属、非金属,新型储能等材料的标准化工作亦是重中之重,这将促进关键产品和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进步。
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准化保障
低空产业、大型民用航空及新能源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也成为重点内容: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化工作将涵盖从关键部件到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推动全方位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要点不仅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设置了一个宏大的发展蓝图:
同时,全社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风气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以上措施,工信部期望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工业治理能力:
能够迅速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这些标准的实施不仅是工业和信息化宏观规划的一部分,也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将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