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当前矿山行业面临安全风险高、生产效率低、运维成本大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智慧矿山解决方案正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与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传统的矿山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求。国家多项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及《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都明确要求加快矿山智能化转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与运营效率。
智慧矿山破局四大核心问题
如何解决“安全与效率”的矛盾?
当前,无论是露天矿还是井下矿,普遍面临地质条件复杂、灾害频发、协同性差等问题。例如,在煤矿中,瓦斯、水害、火灾等隐患始终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在金属非金属矿山,边坡失稳、顶板垮塌、尾矿库溃坝等也是常见风险。传统依靠人工巡检与经验调度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响应和事前预警的需求。
解决之道在于构建一体化安全预警平台。智慧矿山通过部署人员精确定位、智能视频分析、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如瓦斯/水/火)、边坡位移实时感知等系统,将各类数据统一接入并进行智能融合分析。例如,在井下场景中,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或设备状态,结合地质模型动态预警潜在风险,从而将“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干预”。这不仅显著提升了矿山的安全防护能力,也为高效调度与协同作业提供了数据支撑。

生产效率低下如何改善?
矿山涉及采、掘、机、运、通等多个环节,彼此关联紧密却常因信息不畅导致协同效率低下。尤其是在深部开采、高海拔作业等复杂环境下,设备利用率低、故障率高让整体产能受限。
智慧矿山的核心突破口在于智能调度与MES执行系统的联动优化。通过打通生产、安全、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链路,实现从计划到执行的全流程闭环控制。例如在露天矿山中,结合无人驾驶矿卡与智能调度系统,可根据原料库存、运输路线、卸载点负载等因素进行全局路径优化,最大程度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和油耗。同时,基于实时数据驱动的生产执行系统(MES),能对每台设备工况、能耗情况进行精细化管控,确保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高昂运维成本如何压降?
传统矿山运维以事后维修为主,设备突然停机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安全风险。此外,能耗管理粗放、缺乏预测性维护能力也让运维成本节节攀升。
智慧矿山通过EAM(企业资产管理)+PdM(预测性维护)体系助力运维降本增效。利用传感器、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对主扇风机、球磨机、破碎机等核心设备进行全天候状态监测,采集温度、振动、电流等关键参数上传至云端平台。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设备健康模型,对潜在故障进行早期识别与寿命预测,推动维修策略由“故障后处理”向“预知性维护”转变。据有关数据显示,实施预测性维护后平均可降低设备维护成本20%-30%,延长关键设备使用寿命15%以上。
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透明管理?
矿山企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类子系统间缺乏统一接口标准,导致决策层难以获得全面、及时的运营视图。同时,日益加码的环保合规要求也对企业的污染源监控、碳排放追踪提出了更高标准。
数字孪生与EMS能源管理系统组合出击,打造“一图统揽”的全局视窗。构建覆盖地表与井下的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平台,将所有监控点位、设备状态、人员分布、能源消耗等信息集成展示。结合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电力、水、气等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支持节能优化与绿电替代策略制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建立统一数据湖架构,可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一张直观、交互式的矿山全景图,辅助精准决策与突发事件应对。
实践成果验证价值转化
行业实践证明:智慧矿山方案带来多重价值。山东某大型煤矿应用智慧矿山平台两年后,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开机率提升18%、单班作业人数减少30%、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98%以上;内蒙古一家有色金属矿通过部署无人驾驶与智能调度系统,年节约燃油成本达数百万元;云南某磷矿采用预测性维护平台,年均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超400小时。
未来趋势:迈向智能无人新时代
可见,智慧矿山不仅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必要手段,更是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它从底层感知到顶层决策进行全面重构,不仅帮助企业降本提质、提质增效,更助力实现绿色低碳与本质安全的目标。
展望未来,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持续融合演进,矿山将进一步迈向少人化、无人化新型模式。届时,智能化程度不再只是个别领先企业的标签,而将成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前提。构建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智慧矿山生态系统,正成为矿山企业的必由之路。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