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前,矿业正面临安全生产压力增大、管理效率提升困难、环保政策趋严等多重挑战。传统矿山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应对这些挑战,行业亟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进智慧矿山建设。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智慧矿山解决方案不仅能显著提升矿山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矿业存在哪些核心问题?为什么必须加快推进智慧矿山建设?
安全风险高,事故频发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矿山安全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惊人,其中重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随着开采深度加深,地压增大、瓦斯突出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传统人工监控方式难以做到实时预警,极易引发群体伤亡事件。
数据孤岛严重,协同效率低下
许多矿山企业虽安装了多套管理系统,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统一接口标准,无法实现数据互通互享,造成了信息壁垒。“烟囱式”系统部署使得决策层无法获取全局视图,大大影响了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
技术适配性不足,智能化水平有限
虽然部分大型企业在某些环节上已经初步尝试引入智能化技术,但整体来看,行业普遍存在对先进技术吸收转化能力弱的问题,如AI模型训练效果不佳、机器人应用场景受限等。特别是对于非煤矿山而言,受限于资金、人才等因素,中小型企业更难有效部署智能化设备。
国家高度重视,政策利好频出
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期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的目标。此外,《“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也强调要完善法规体系、健全责任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矿山安全生产综合保障能力。这些都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可见,在内外部压力叠加之下,加快智慧矿山建设不仅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构建矿山垂直大模型与AI赋能平台——打造智能大脑
面对通用AI在特定领域表现不佳的问题,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探索构建面向矿山领域的专用大模型。该模型融合知识图谱构建、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可实现对地质构造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多种复杂场景的专业判断。例如,在某铜矿项目中,依托AI系统进行日常巡检分析后,成功识别出3起早期潜在隐患点,并提前介入修复,避免了更大范围停机维修。
实施矿山数据治理与异构系统集成——打通信息孤岛
针对企业普遍遇到的“系统林立、孤立运行”难题,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一体化管理中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按照统一规范整理来自DCS、MES等多个子系统的原始档案,构建六大主题数据仓(含生产安全、物资供应等),进而支撑后续跨部门联动分析及综合研判。
某钢铁集团旗下矿山即以此思路为基础,历时两年完成全链条信息化重构。如今,不仅实现了调度指令一键下达,而且所有关键参数均可在指挥大厅一块LED屏上一览无遗,真正做到了可视可控、高效协同。
推广智能机器人集群应用——降低一线劳动强度
根据《矿山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文件要求,越来越多企业着手打造统一控制平台以统筹调度各类作业型机器人,包括掘进臂架机群、锚杆钻机队列乃至巡检巡逻车组。通过强化自主导航能力、优化任务分配逻辑,大幅减少了井下工作人员暴露时间,提升了极端环境作业安全性。
举例来说,一家国有煤炭集团在其所属矿井试验部署了整套采煤工作面机器人小组,涵盖割煤、运输、喷雾降尘等多个工序节点,全程无人干预即完成了原煤自动切割、转载与封装输出流程。实践证明,相比以往传统班组,工作效率提升近30%,并且完全杜绝了粉尘吸入风险。
建设数字孪生矿山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仿真验证
借助三维GIS+BIM融合建模技术,可构建精确度极高的地下空间数字画像,再现矿床赋存形态、巷道布置情况甚至通风排水管网走向细节,为企业编制开采设计方案、模拟突发状况演练提供精准依据。
四川某钒钛磁铁矿就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风险预警模块,能够结合周边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预测可能发生的塌方或滑坡事件,配合远程操控装置作出及时应对调整,大幅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概率。
应用价值与未来展望
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创新积累,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矿山世界正悄然成型:从宏观层面看,重塑了资源配置模式,降低了单位能耗成本;从中观角度看,它重构了管理体系结构,提升了基层执行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它重建了人机交互界面,增强了员工幸福感与归属感。
展望下一阶段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首先是5G网络下沉普及将进一步释放终端采集效率潜能;其次是信创软硬件产品的成熟也将缓解外部供应链脆弱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再次是工业元宇宙概念兴起或将孕育出下一代沉浸式运维场景新模式。
总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中国由矿业大国迈向矿业强国的历史跨越!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