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智慧矿山建设逐渐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等政策文件,都从制度层面推动了矿山行业的转型升级。但现实中,矿山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通过智慧矿山解决方案破局。
一、矿山为何必须走向智能化?
1. 安全风险高
传统矿山依赖人工监控和经验判断,易出现盲点,导致事故频发。尤其是煤矿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水害等重大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2. 生产效率低
设备故障率高、资源调度混乱、人员操作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产能浪费,严重制约矿山效益提升。
3. 管理粗放
数据孤岛、信息割裂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平台支撑科学决策。
市场前景与政策导向
据《2025智能矿山暨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显示,预计到2035年中国智慧矿山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这不仅是技术驱动的结果,更是国家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明确指出,2026年前要实现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的目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意味着智能矿山将成为未来矿业的标配。

二、智慧矿山如何化解矿业痛点?
1. 矿山数字孪生与一体化可视化平台
作为智慧矿山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平台借助三维建模与虚拟交互技术,构建覆盖地质勘探、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镜像,使管理者可在虚拟环境中预演应急场景、优化开采路径,真正做到“一张图”掌控全局。
例如,四川资源集团红格南项目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搭建了集风险预警、应急调度和处置反馈于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安全响应效率。
2. 矿山智能机器人群协同管控系统
为解决井下作业危险、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智能机器人正逐步替代传统岗位。根据《矿山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掘进、采煤、爆破等作业面已开始部署智能机器人,通过多机协同算法完成支护、通风、除尘等任务。
国家能源集团曹家滩煤矿采用“5G+边缘计算”的方式,实现了井下复杂环境中的机器人精准调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力成本。
3. 地质透明化与动态预测系统
地质条件是矿山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透明地质系统结合随钻探测、岩性识别等技术,构建高精度地下模型,提供灾前72小时预警,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
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某大型矿山项目中,通过构建地质透明化系统,成功预测潜在塌方风险并提前启动应急预案,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矿山数据治理与异构系统集成平台
针对“数据孤岛”这一行业顽疾,智慧矿山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打通六大主题域(生产、安全、经营等),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一致性和互通性。从而为AI模型训练、智能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就通过“三维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全流程数据互联与智能调度,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
5. 设备预测性维护与智能诊断
传统维护依赖定期巡检和事后维修,容易造成设备突发停机。智慧矿山则基于AI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预测,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
以鹿鸣矿业为例,其自主研发的“钼光大模型”不仅支持生产调度优化,还能对关键设备进行故障分析,提升设备可用性与使用寿命。
三、智慧矿山带来哪些价值提升?
安全保障提升
利用AI大模型、智能传感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生产效率增长
通过智能调度、自动控制和协同作业等手段,实现采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无人化或少人化,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源利用率优化
借助大数据分析与资源评估模型,精准掌握矿体分布与品位信息,制定最优开采方案。
绿色低碳发展
智能能耗监控与环保监测系统有助于减少废水废气排放,推动矿山绿色可持续转型。
管理决策智能化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支撑管理层做出更高效、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典型案例验证
中国铝业、中国黄金等龙头企业已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些价值。比如中国铝业的AI大模型“坤安”有效提升了皮带传送安全性,降低了运维成本;而山东黄金则通过工业元宇宙技术实现了人均劳动生产率50%的增长。
未来展望
随着《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的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潮。特别是在中小型矿山领域,模块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推动普及的关键。
发展方向与挑战
下一步,智慧矿山需要在标准化建设、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完善智能化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可以预见,在政策驱动和技术演进的双重加持下,智慧矿山将为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站长邮箱:sales@idmakers.cn删除,任何个人或组织,需要转载可以自行与原作者联系。
